先做出60分的产品-第一次iOS开发的复盘
我的第一款iOS app——PicLingo今天正式上架App Store了,在此复盘下整个开发流程与心得体会。
我的第一款iOS app——PicLingo今天正式上架App Store了。这是一款拍照学习英语单词的app,随手拍摄一张生活照,即可AI识别照片中的物体,并生成英文单词和读音等,方便用户在积累日常词汇。之所以做这个app是有两个原因,一是我作为一个水平还算不错的英语学习者,尽管对于一些学术词汇很熟悉,在grocery store或者coffee shop这种真实场景中,有时会有一种词汇匮乏的感觉,所以这个app能解决我自身的痛点;二是这个app需要涉及到调用视觉模型进行物体识别的功能,我可以借此机会熟悉下字节火山引擎、阿里云百炼上各个视觉模型以及相关的API调用。
整个开发过程还算是丝滑(不算中途耽误的一周多时间,差不多两周完成),大体分为三大阶段:调研&准备、开发、上架。我大概画了下流程,可以放大查看。
第一阶段-调研&准备
在第一阶段,首先是看两三个iOS开发的视频(找差不多半小时左右的就行,不用bogged down by the details),建立big picture并掌握基本的概念,比如什么是App Store Connect,怎么创建、配置Xcode项目、了解基本的Swift语句等。
第二步是到小红书、App Store、Reddit等平台验证需求、调研竞品、看看竞品的用户反馈等,思考下能从哪些方面入手(功能/UI/UX/价格等),让自己的产品stand out。
第三步和自己的“consultant”(Gemini/ChatGPT…)进行多轮次的交流,得到一份PRD,确定产品的功能、配色方案之类的。
开发前需要进行一些准备工作:首先是注册Apple Developer Account,支付¥688的年费(但愿我的app能赚回这个费用),设置好银行账户等信息、申请Apple Small Business Program(苹果的抽成能从30%降到15%)。然后需要同时去准备ICP备案,到阿里云上买一个域名和服务器(就算实际用不到,形式上也得有,才能去申请ICP备案号)、然后去开启ICP备案的流程,差不多7个工作日内可以拿到ICP备案号。该备案号以后需要填写到App Store Connect里,避免app审核不通过或者突然被下架。可以边等ICP备案流程边进行开发。
第二阶段-开发
第二阶段就是开发了,首先创建并配置好Xcode项目,把PRD放到项目根目录下,然后就可以开始用AI IDE进行开发了。我做这款App主要是用的Augment Code,最近用起来确实觉得比Cursor强。先完成基本的界面,再集成AI的功能,以及确认收藏、删除等功能的正常使用,最后再集成RevenueCat,完成付费订阅功能。上述的各个环节其实在开发中都遇到过反复解决不了的顽固问题(特别是集成付费订阅的时候,会有多种cases需要测试,比如用户试用期购买会员、删除重装app衍生出的一系列场景等),这种时候只能耐心地去定位问题、代码里写一些测试语句、在Xcode Console上拿到相关信息进一步debug…此外,在性能方面,也考虑了图片压缩后再分析、本地存储为节省内存怎么处理等….总之,这款app虽然乍一看很简单,但是真正开发过程中有很多坑要踩。
第三阶段-上架
上架也是比较耗费精力的一个阶段,需要在App Store Connect上填写必要的信息、准备app截图、提交审核、按照审核员要求修改等,差不多会等两三天左右。审核员可能会reject提交的app并提出问题,所以还得根据要求去修改,这差不多又得等两三天。值得一提的是,Apple有自己的Guidelines,所以开发过程中最好搞清楚并follow the standard practices,比如建议Paywall里放隐私政策和使用条款、免费试用和订阅方案在UI上得有同等的prominence等。
感悟与总结
独立开发者需要自己完成产品、设计、开发、上架、推广、运营等一系列复杂的事情,如果一直很严苛的要求自己,想把第一个版本就做的尽善尽美,很容易导致中途破防、摆烂,最终放弃。所以我做PicLingo这款产品始终秉执“先做出60分产品”的理念、争取在两周内快速完成MVP、接触市场和用户。而且,如果只是60分的产品,还能吸引到可观数量的用户,说明产品是确实有继续做下去的价值的,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可以入手。
降低预期和标准是提高行动力的关键!